“卖点”和“销售话术”有何不同?
一、什么是“卖点”,什么是“销售话术”?
在产品的优势表达中,常见有两种表达方式,一种是我们常说的“卖点”,另一种是“销售话术”。
很多时候我们非常容易混淆。
什么是卖点?什么是销售话术呢?
先做一个小测试,请准确的表达出这款集成灶的优势。
其中有一些人的表达是这样的,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“卖点”。
“卖点”的文字华丽,把本来平时无华的功能表达的更加有修辞、对称和高级词汇。
比如把“声音小”这个简单的优势表达成“极致静音,低至68分贝”。
而这种表达方式就是“卖点”,通过创意、查词典和构思修辞,以相对华丽的表达来描述产品。
但是还有另外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,我们称之为“销售话术”。
“销售话术”往往并不华丽,有时甚至只不过是简单地描绘出用户心中的情景,它们往往充满画面感、语言简单、直指利益。
同样是表达“抽烟效果好”,“卖点”会说“低空全吸,吸油烟率高达99.96%”,而“销售话术”则可能说:
“为家人煮饭的时候,油烟全被吸走了,不再经过面部,身上、头上没有一点油烟味,厨房空气很清新,做完饭孩子也愿意和你拥抱了。关键是橱柜上、台面上也很干净,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油腻腻的。”
而这样表达就是“销售话术”,不太使用华丽的修辞,但却花费大量的时间去了解用户想的是什么,想要用最简单直白的语言来影响用户的感受。
“销售话术”可能不太懂语言学、修辞学,也不会押韵、双关和大量的修辞,但是它却运用了大量的心理学、营销学和企业战略。
所以我们应该很好的理解,“卖点”是产品思维导向,偏理性;“销售话术”是用户思维导向,偏感性。
一般情况下,公司向经销商伙伴表达产品优势时,更多的是采用“卖点”,而经销商伙伴向用户表达产品优势时,应该使用“销售话术”。
而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:为什么向用户表达产品优势时,要选“销售话术”。
首先,出一个小问题:当你设计一款电灯泡的时候,你会怎么设计呢?
一般情况下,人们首先开始发挥创意:
灯泡可以大一点或者小一点;
可以亮一点或者暗一点;
可以颜色变成绿色的;
可以……
但是当你如果你就这么发挥设计灯泡的创意,你是永远设计不出优秀的灯泡的,因为你仍然在针对灯泡本身发挥创意。
那么真正伟大的设计师怎么做呢?
无印良品的首席设计师原研哉曾经说过:
“我做的是光线的设计,而不是产生这些光线的照明器材的设计。”
同样,产品优势表达也是这样。我认为:
产品优势表达是关于用户感受的设计,而不是创造这些感受文字的设计。是用户思维导向,而不是产品思维导向。
“卖点”做的是“文字的设计”,它考虑的是如何让文字本身更加准确的表达产品的优势,它偏理性,用户的感受不再考虑范围之内,也不考虑表达的内容用户是不是更加容易被接受和理解。
“销售话术”做的是“用户感受的设计”,他们并不是针对文字本身发挥创意,而是考虑:什么样的表达更加容易被用户感受和理解?
举个例子,有个心理学家正要去吃饭,结果看到有个乞丐乞讨,表达是这样的:无家可归,帮帮我吧!
然后这个心理学家帮助乞丐改了一下,结果乞丐在同样的时间内收入增加了好几倍——2小时内收获了60美元。
他把表达改成了:你要是饿了会怎么样?
而后面这种表达就是从用户的感受出发——既然是在饭店旁边,赶着去饭店的人的感受必然是“饿了”。而这时说“你要是饿了会怎么样”,就能瞬间影响别人的感受。
而前面的那个“无家可归,帮帮我吧”仍然是从自身的角度来表达,它描绘的是自身的感受“我无家可归”,而不考虑这样的感受和路人有什么关系。
所以,这就是为什么在终端进行产品销售时,要使用“销售话术”,而不是“卖点”。“销售话术”它做的是用户感受的设计,目标是让表达变得更容易被用户感受到,而不是变得更加费解。
当然了,“销售话术”是基于“卖点”的二次表达,需要我们对“卖点”充分理解的基础上,再结合当地的文化习俗、自身语言习惯等,针对不同用户采用不同的“销售话术”进行产品优势表达。
比如为了让一无所知的用户感受到第一代iPod的轻薄小巧和大容量,乔布斯说:
把1000首歌装到口袋里。
二、为什么“销售话术”难以做到?
既然这样,很多人会说:
“原来产品优势表达这么简单啊!可是为什么很多人再讲产品的时候,一直在说“卖点”呢?”
那是因为“销售话术”也就是以用户视角表达,本来就是非常困难的事情,是反直觉的。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,我们的第一直觉其实是采取“自我视角”而不是“用户视角”。
比如在某个机构的公众号上,文章的标题是从自己角度出发的——“XXX庆典圆满结束”,而没有考虑读者真正想看的是什么。
用户视角本身就是反直觉的,并不是我们原始大脑本身想做的事情。
所以即使你从小就知道“地球围着太阳转”,但是当你面向早上的太阳时,你的第一直觉都会说:
“哇,日出了!”而不是更加客观的“哇,地转了!”
三、如何做到以“销售话术”表达产品?
怎么克服这种与生俱来的“卖点”(自我视角)表达方式,而去做到“销售话术”(用户视角)呢?
可以使用AB点理论来分析用户。
假设A点是用户听到你表达之前的状态,B点是用户听完你表达之后的状态,那么B-A就是“销售表达”能够产生的效果。
任何的“销售表达”都是为了把用户从A点带到B点。比如这些下面这些情景:
而很多时候销售的错误就在于不了解用户的A点,脑子中只想着自己要达到的B点。比如下面这个销售表达,觉得有什么问题?
“这款产品抽力非常好,采用涡轮增压电机,它有15个档位、直流变频科技、排烟受阻自动提升增压,效果非常好。”
我想对于不了解产品的人来说,内心产生的最大问题就是:“涡轮增压电机到底是什么玩意儿?”
即使客户记住了它有“15档位”、“直流变频”、“排烟受阻自动增压”,但是这到底是什么?什么高科技?
那么这样让人费解的销售表达是怎么说出来的呢?
如果用AB点理论来分析,就会发现导购错误把自己当做了A点:
用户对一个产品的认知往往经历了这样的顺序:先是不了解产品,然后对产品建立了解,最后才产生心动。
而作为店面导购自然非常清楚“涡轮增压电机到底是什么”,因此就把A点假设成自己,说出了“自己觉得很好,但是用户听不懂”的销售表达。
四、结语
产品销售表达方式有两种:一种是我们常说的“卖点”,另一种是“销售话术”。
普通的导购大量的使用“卖点”进行销售表达,而优秀的导购经常能以用户的视角思考问题,多使用“销售话术”进行销售表达。TA说出的话,是视觉化的、场景话的、直指利益的,并且让用户付出简单的行动。
【延伸阅读】
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