欧川集成灶

集成灶网 > 资讯中心 > 营销的本质——需求【欧川·商学院】

营销的本质——需求【欧川·商学院】

2017-08-11 11:45 责任编辑: 杨帆
欧川集成灶

投资金额:面议

门店数量:暂未公开

一对一人工客服
在线解答加盟疑问

加盟咨询
  • 预约考察
  • 咨询费用
  • 了解区域
  • 开店选址
  • 厂家地址:浙江省绍兴市甘霖镇工业园区C区
  • 加盟热线:****-830*****获取加盟电话

各位欧川的伙伴,大家晚上好。很荣幸今晚和大家分享。

有一些参加培训的伙伴可能还在回家的路上,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,今晚分享完毕后,分享的内容会整理成文章在欧川思维公众号发布,大家稍后也可以查看。

今晚分享的主题,是营销的本质,需求。

在欧川原创的营销九部曲当中,第三步就是探测需求,第四步是放大需求,推荐产品。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准确的探测到客户的需求,就更别提什么按照需求推荐产品了。所以,希望通过今天的分享,可以帮助大家在探测需求这个方面有所增强。

无论是从事还是不从事营销的岗位,学一点营销都没有坏处。营销的思维不仅仅可以用在销售上面,日常生活当中也会适用很多,无论是沟通、管理还是人际关系的处理。因为这是一套思维方法,就像牛顿的力学原理一样,学习了它就可以处理非常多的物理学问题,因为你掌握了问题的本质,也就是第一性原理。

本次分享的内容非常长,前期整理的文稿就有3万5千多字,我会分三个课时与大家分享,希望对7群的家人有帮助。

在本次分享前,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,请问大家觉得:擅长营销的人和一般营销人有什么关键的区别?就是你见过最好的营销的高手和普通的营销高手有什么区别?

有人觉得点子比较多,有人觉得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强,我觉得这不一定对,这不是擅长营销人和一般营销人的区别,而是擅长任何事情的人和不擅长事情人的区别。

还有人说文字功底好,我相信大家有各种各样的观察,在自己的生活中、工作中会发现有些人特别的擅长,有一些不是特别的擅长。

那么,这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?

这个非常的重要,这和我们今天要学习分享的主题非常相关。

首选我先分享3个非营销领域,但又有营销思维的故事。

这3个故事都不是在营销领域发生的故事,因为要看待营销的话,营销只有短短几百年的历史,我们还是要看各个领域。在非营销领域,有哪些同样体现了营销的思想,这些人到底是怎么做的。

故事一:共享单车的例子。(红包搬运单车)

第一个故事是非常火的共享单车的故事。共享单车发现,在一些偏移无人的角落,有非常多的无人搬运的单车。然后怎么做的呢?一般我们第一反应就是,找一些人去搬运,把单车从A地方搬运到B地方,但是这样要消耗大量的人力。大家应该都知道他们最后是怎么解决的吧?

他们最后解决的是用红包车,然后在他想让人搬运的地方放上红包,然后让用户去帮他搬运。

那么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,拥有营销思维的一个例子。

故事二:沃顿商学院教授立交桥案例。(出租车需求:专业司机)

第二个例子也是来自非营销领域,来自日常生活领域。

这个例子发生于美国沃顿商学院的一个大学教授身上。有一次他开车路过一个立交桥,因为这个立交桥发生一个事故,导致双行道变单行道,然后两边的车就互相相向堵在一个地方。这个时候教授要赶着回家嘛,所以他有一个重要的任务,就是说服前面的出租车司机给让他让道,因为双方都不愿意退。

大多数人说服的方式是什么呢?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,我们可能会说,“你赶紧让一让,我家里有急事,还需要回家带孩子呢。赶紧让一让,我特别着急。“

但是你又知道,这样的说服方式往往是无效的。因为没有利用别人的需求,只是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欲望,这和别人是没有关系的。

最终这个教授是如何解决的呢?他就和出租车司机说了一句话,结果出租车司机就默默的让道了。他说:“两个人当中,只有你是专业的司机。“

其实,大多数出租车司机内心都有一个小需求,就是想证明比其他一般的司机更专业。我打出租车的时候,我想让出租车司机开导航,一般都不愿意开,因为那样显得他非常不专业。

出租车司机有这个需求,所以为了让他让道,你必须绑定他这个需求,跟他说,“两个人当中只有你更专业。“

故事三:周计划管理任务的例子。(自检清单)

第三个例子就非常的常见了,来自我们日常的工作管理当中。

你会发现一般人不愿意写周计划,都认为是给领导写的。不是拖延,就是敷衍了事,随便填一填在应付。后来我想了一个办法,就是换了一个概念,把周计划换成自检清单。在开会的时候说,“大家既然加入这样一个团队,很重要的就是想要不断地提高自己,不断地去学习。而学习的方法论呢,有很多种,比如说“自检清单“。因为这是一个刻意练习的过程,一个复盘总结,不断去检查自己成长的过程。“

在欧川最新版的企业文化当中,就有复盘总结的文化,还没有企业文化手册的伙伴,可以联系为您服务的帮扶经理,问他索要。

其实这样更改之后,加以企业文化不断的培训,效果就好很多。

好,大家有没有发现,这3个案例有什么共同点呢?

其实非常简单就一句话,也就是营销的本质,通过满足别人的需求来达到你的目的。

在欧川的企业文化中,就有“超越竞争对手的满足用户的需求,就是最好的营销“这么一句话。

因为关于营销的定义有非常非常的多,而绝大多数的定义都回到这一点。你如何通过满足别人的需求,并且利用别人的需求来达到你的目的。因为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有欲望,都有目的。但是大家要知道,所有的目的必须依赖别人才能实现,因为整个社会是一个社会交易系统,是一个巨大的经济体,我们所有的价值来源都来源于价值交换�?lt;/p>

所以非常重要的第一个思维就是,如何通过满足别人的需求来达到自己的目的。

但在日常生活中,很多人都忘了。比如说老板给我升职加薪吧。但是他没想过这和老板的需求有什么关系?你想升级加薪,你有没有满足了老板的需求?还有就是我们会跟消费者说,快买我的产品,因为我产品很好,但是我们不知道这到底和消费者哪个需求有关系。

之前哈佛商学院做过一个调查,就是调查一些没有学过营销的人,以及可能有一些从事过营销,有一些经验的人。当你听到营销的时候,你会想到什么?

有说传播、品牌、广告、品牌推广、文案等等,但是这些都是营销的活动,它不是营销的本质,它只是我们日常在做的一个事情。

而需求,是营销人的第一直觉。这也是今天我们分享的主题。

所谓营销其实很简单,有非常多的营销方式,我们又要写文案广告,又要发微博,又哪里搞活动,什么让别人扫一扫,又送几个红包等等,有非常多的营销方法和营销手段,但所有的营销方法本质上,都是为了增长消费者对我们的需求。

如果我们的营销方案没有增长消费者对我们的需求,那么这些营销方案在长期内是无效的。

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,大家经常学习,经常也在处理,并且给我们带来巨大价值的一个非常简单的词,可能大家过去花了太少的时间去关注这样一个词,那就是需求

本次分享主要分为两个部分,第一个部分是花费时间比较多的,会从人的心理和行为上分析需求到底是怎形成的。

为什么刚才故事中的那个教授,能想到那样一句话,两个人当中只有你是专业的司机,而让出租车司机让道,但大部分人想不到呢?这些到底是如何发生的?

所以第一个部分主要分享需求的形成,就是一个人为什么会对一个事有需求,这种需求是怎么形成的。我们作为营销者,如何影响消费者的这种需求,如何利用这种需求。

第二个部分,发现新的需求。因为我们知道,一个公司要想不断地增长,一个店面要想业绩不断地提升,往往需要发现新的需求,因为老的需求都已经被过去已经成功的人用完了。所以这个部分主要分享,如何敏锐的发现消费者需求的变化。

本次分享的内容我会分三个课时与大家分享,第一课时我会分享第一部分,需求是到底如何形成的。本次只分享一半,因为内容太长了,时间的关系本次主要分享需求三角的一个角,缺乏感。

第二个课时会分享第一部分剩下的内容,也就是需求三角的另外两个角,目标物和能力。

第三个课时主要分享第二部分,如何发现新的需求。

好,下面正式第一个部分的分享,需求是到底如何形成的?

我们会观察到非常非常多的现象,举个例子,比如之前接触过的智能硬件营销的案例,这种处于行业起步阶段的,家用安防智能摄像机。

其实当时就发现一些问题,就是无论用什么样的短期营销策略,本质上都很难提高销量,大幅度降价也卖不出去。比如说手机,现在大幅度降价一定可以卖出去很多,但是有些东西就是降价也卖不出去,它不怎么受价格影响,反而你会发现,价格高的时候,大家反而更想买。

我们还会发现,有很多用户爱不释手、用户一旦使用了就非常喜欢的,但是长期来看销量却不增长的一些产品。

比如我了解的一个药妆品的案例。这是一个美国的药妆品的专家,他在美国研发了给儿童用的去痱子的产品。儿童会长痱子,拿着这种药膏抹上就好了。所有美国的儿童用了之后,好评非常高,大家非常喜欢。但是长期来看销量却不怎么增长,这到底是为什么?他们为什么通过不断地打广告的方式,销量却很难增长呢?为什么它没有形成真正的需求呢?明明产品非常好。

还有非常多的,围观众多、但下单非常少的产品。典型的例子比如说某个手机品牌,每次发布新产品开发布会,都像一场演唱会,围观众多,网络宣传信息量也非常大,堪比特朗普当选的资讯,但是下单量却非常少。

这三个案例,都好像在某一个环节出了问题。就像一盘菜炒的不好吃,有的可能是加盐加多了,有的可能是菜没炒熟,还有的是菜没用对,都是因为不同的问题导致最终需求没有真正形成。

我们知道所有的产品营销、产品的销售,最终都要做一个事情,就是要形成需求。如果最终它没有形成需求的话,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白费。只要有一个环节没有搞定,其他很可能都是白费的。那么到底是怎样导致这种现象的呢?需求到底是如何形成的?

很多人经常都有这样一个问题,我明明有非常好的产品,我也打了很好的广告,我的服务也非常的好,但是无法像可口可乐那样形成强势的需求。就是它不打广告,不做营销,大家也会天然对它有需求。为什么大部分产品无法像可口可乐呢?

所以我们必须了解需求是怎么形成的。要了解需求的形成,首先就要了解什么是需求。

各个学科对需求都有着不同的定义,比如说经济学科,需求就是指在一定的时期,一既定的价格水平下,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总数量。还有站在企业视角对需求的定义等等,有各种各样的。

但是我们今天回到消费者的角度去定义需求,因为我们所有这一切的目的,都是为了搞定消费者。站在消费者行为视角去定义需求,其实就是一句话:人们为了满足需要,而形成的对特性产品和服务的购买能力。

下面咱们来拆解这句话,看它到底是什么意思。

所有的需求都是一步步形成的,刚才这句话其实就表达了需求的形成。

所有的需求起源都是来自于某种缺乏,如果没有缺乏的话,就不会形成需求。比如我现在发布一款非常低价,而且购买非常便利,明星代言的一个手机,它最大的一个卖点是什么呢?就是通话非常的清晰。

那么大家就会觉得这没有什么需求。为什么呢?因为我们没有对通话质量产生缺乏感。这不是十年前、二十年前,大家普遍对通话质量有缺乏感。

所以,所有需求来源,都来自于缺乏感,而所有的缺乏感都是可以被营销影响的。

假如你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,一个女生,你可能觉得背一个两百块的包包,就非常好了。设计很时尚,质量也很不错。直到有一天你工作了,你发现周围的同事都是背着几千块甚至上万块的包包,这个时候你的缺乏感就产生了,它实际上是被后天的营销影响所形成的。

总之所有的需求都来自于缺乏感。那么缺乏感是不是一种需求呢?

不是,因为当我缺一个东西,比如说我饿了,这不叫需求。这只是一个缺乏的感觉,它最终没有办法形成购买。

那么缺乏感下一步是什么呢?

当你的缺乏感有了一个具体的目标物,比如说我饿了,具体的目标物是米饭。当然这个受不同的文化的影响、不同的认知影响,相同的缺乏大家脑中的目标物是完全不一样的。

同样都说饿了,这是一种缺乏,那美国的目标物是汉堡,中国的目标物是米饭。同样是在中国,南北也是有差异的。东北是米饭,河南或许是面,山东可能是馒头,到了浙江又会是米饭。

同样是我要赶超同事,比如说我刚进入一家公司,我发现同事各方面都超过我,这是一种缺乏感,一种落差。有的人是通过更努力的工作,通过升职加薪超过他,有的人可能会采用其他办法,各种各样的。不同的人会采用不同的方式去满足它的缺乏感,但缺乏感都是一样的。

缺乏感加目标物就形成了什么呢?就是大家一个非常熟悉的一个词,动机。

当一个缺乏感指向了一个特定的目标物的时候,就有了动机了。

有了动机,这就说明我们的营销已经成功了一大半了,至少消费者想做一件事了。就是说,当他装新房的时候,或者说感觉到厨房抽烟效果不理想的时候,厨房太小想做开放式厨房的时候,他想买一款好的厨电产品。购买的动机就产生了。

那么动机是不是一种需求呢?

当然不是。比如说你再赶飞机的时候,碰到了延误。延误非常多的时间,这个时候你可能就会想拥有一架私人飞机。这就形成动机了,当然很多人都没有能力去买。

再比如说,我去旅游的话,我就会有非常强的拍照动机,当然我也买的起。私人飞机买不起,相机还是买得起的。但是学习拍照极其麻烦又非常忙,我最终也没有在旅行的时候带着相机。

那么动机也无法形成需求。

那么动机再加上什么,就形成了真正的需求呢?根据刚才的例子大家也看出来了,就是消费者能力。缺乏感+目标物=动机,动机+消费者能力=需求。

所以,所有营销工作者要做的,就是提升消费者的能力,就是我们常说的给消费者附能。

消费者有了动机,但是他因为学习成本太高、因为感觉风险过高、因为不够信任、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,他非常强烈的围观,但是没有购买。这就是有动机,无消费能力。

消费者能力本质上就是,为了满足动机所付出的成本。如果私人飞机一百元一架,我肯定就会买了。所以当动机加上消费者能力的时候,它最终就形成了需求。

缺乏感+目标物=动机,动机+消费者能力=需求。

为了更好的理解,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模型,就是需求三角。这节课学完你只记住这一个模型就足够了。

所有需求的构成必须满足这三要素,缺了任何一个角,需求都无法形成。

这三个角,第一个就是缺乏感。

什么叫缺乏感呢?

就是你感觉到一个没有实现的目标。比如刚才分享包包的例子,之前未见过周围的人用成千上万的包包,她觉得用几百块的包包就很好了,这个时候缺乏感是被满足的。但是工作后,发现周围的同事都用成千上万的品牌包包,这个时候她就产生了新的缺乏感,一个已被满足的缺乏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,又变成了未实现的目标。

缺乏感用一句话概括就是,理想和现实之差。你有一个理想目标,而现实又是这样,这两者之间的差距,就是缺乏感。

什么是目标物啊?就是填补(落差)缺乏感的方案。比如说想要一个抽烟效果好的厨电产品,欧川集成灶就是很好的目标物。

能力,就是采取行动的成本。如果你所需要采取行动的成本过高,那么往往最终无法形成需求。当然成本有很多种,除了金钱成本,还有时间成本、学习成本、形象成本等等,关于这方面我们会在第三课时进行分享。

有时候我们有非常棒的产品,有非常棒的广告,但是就因为缺少了需求三角中的一角,就无法形成真正的需求,无法成功。

举个例子,比如说只有目标物和能力。

我有一个清晰的目标物,我也有能力,但是没有缺乏感能不能形成需求呢?不能。

因为我不觉得我需要,比如通话质量清晰的手机,这个一个清晰的目标物,而这个目标也符合我的认知,手机就应该通话清晰啊。而且我也有能力购买,有能力使用、有能力学习,不会给我带来太大的负面形象,成本并不高。但是我并没有感觉到我缺乏,所以需求没有形成。

再举个例子,比如说有缺乏感和能力,但目标物不清晰,或目标物不符合人的认知,最终需求也没有办法形成。

营销历史上有一个花费了大量精力研究,大力出悲剧的一个产品,叫维生素B腋下除臭剂。美国诞生了腋下除臭剂的需求,非常的明显,人们都需要它,结果推广维生素B腋下除臭剂失败了。那么很重要的原因,不是因为没有缺乏感,因为当时美国表现了非常显著的需求。不是没有能力,因为并不贵。但是为什么没有产生好的结果呢?因为目标物不符合人的认知,这个目标物不是填补这个缺乏感的方案。因为它的核心卖点是维生素B,那么维生素B是不是填补腋下除臭的方案呢?好像不是。因为我总感觉,如果听到这句广告以后,感觉维生素B好像用错了地方。大家应该都知道维生素B应该是用到哪里的,这个就非常的奇怪。

同样的,拥有缺乏感和目标物,没有能力,也同样形成不了需求。比如刚才分享的飞机的案例,我想买架私人飞机,但是没有能力。再比如说,我看到一个理财收益非常高的理财产品,我想买但是不会买。因为决策成本太高了,是不是不可信啊?是不是骗人的啊?会有非常非常多的疑问,导致决策成本太高。

总之,少了任何一个都形成不了需求。而优秀的营销人呢,往往非常擅长这一点,善于识别和利用需求的缺口。这就回到了刚开始的时候提出的问题。什么是一个优秀的营销人?什么是一个普通的营销人,一个非常平庸的只会一些术,一些技巧的营销人?

比如像一些什么店面引流的八大手段,网上特别多,第一大手段是怎么利用美女的头像加附近的人,然后加多少人,然后加到多少人之后给他们推什么样的产品,然后第二大手段,第三大手段,好多人都会这些东西,网上也非常的多。

而我见过的非常优秀的营销人,都非常擅长利用需求的缺口,非常擅长。所以这就回到那句话,所有营销的本质,是管理需求。要不断的问自己,用户对我的需求为什么没有形成?为什么还不够强?就算我采用降价促销的方式还拉不动,为什么?

所以我们关注的应该不是营销活动、不是降级、不是促销活动、618、双十一等等,不是这些。应该是管理需求。为什么用户对我的需求长期来看没有形成?所有的活动都是后面的零,而需求就是前面一。后面加再多的零,前面没有1也没有用。

所有的需求都要满足需求三角。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?

好,首先分享第一个,缺乏感,理想与现实之差。

所有需求的第一步,缺乏感,也可以换一个时下流行的说法叫痛点。就是怎么样去寻找并利用理想现实之差,就是用户那个想动一动,改变一下的想法。因为我们知道,正常情况下消费者是不想改变的。就是人对改变这件事是非常抵触的,所以我们就会比较急。因为消费者不想改变的话,我们的产品是卖不出去的。消费者已经习惯了过去的购买方式、过去的产品、过去的使用习惯等等,但是我们现在做了一个新产品,大家没用过,我们就需要让消费者改变,从不喜欢、不习惯到喜欢、到习惯。

即使你是可口可乐这样的大品牌,你会发现如果消费者对你的销量,对你的需求已经产生了下降。现在到了追求健康的一个时代,然后消费者觉得可乐含糖量高,需求在下降。那么我们就要改变消费者这种状态,怎么改变呢?可口可乐去年应该就换了广告语,TASTE FEELING,享受这一刻。就意味着不用关心长期的健康,就管今天就行了。消费者可能就会被触动,觉得很有道理,继续喝可乐。这和可口可乐当初的定位还是不一样的,当时是主打健康的。因为当时美国大家很喜欢酒精饮料,大家知道饮酒是不健康的。所以可口可乐推出叫做伟大国家的无酒精饮料,然后立马火了。因为大家觉得,无酒精更健康嘛。

总之,消费者是不想改变的。但是只要别人不想改变,我们是一定没有机会。所以我们必须给消费者改变的一个动机。当然这非常的困难,到底如何做呢?就是我们所说的东西、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,与消费者的某种缺乏相关。

就像我们刚开始的时候分享出租车的例子,两个人相遇,狭路相逢勇者胜,一般就是亮剑了,就打起来了。那么聪明的教授呢,没有亮剑而是亮了营销手段。让出租车司机退路嘛,但是他不想改变啊,所以这个时候就要绑定别人的缺乏感,所以聪明的教授识别了出租车司机的缺乏感,他想证明自己是个专业的司机,因为他日常的行为体现了这一点。

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简单实用的识别缺乏感的方法,就是去识别人一天的独特行为

出租车开车一天的行为和别人哪些不一样,比如说碰见出租车骂别人傻帽的概率超过一般司机。他们为什么骂别人傻帽?很明显因为他觉得自己比较专业,还比如司机不爱开导航等等。

再举个例子,我一个朋友专门做中医**,当然他是为了治病用的,所以他强调就是要内病外治。比如说你的肚子怎么怎么样,然后专门针对这种都市年轻白领,给你内病外治。或者说针对一些其他人,价格稍微高一点,通过**能治病。当然我们在这里不讨论中医**是不是有效,我更多的是说,假设这个方式是有效的,那这种传递方式对不对呢?

其实我认为是不对的,为什么呢?因为我为什么需要内病外治呢?你能给我一个理由吗?这个就类似于我现在让大家T恤反穿。大家就会问,我为什么要反穿?就是没有任何理由。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犯这样的错,就是我让你做一件事情,你要内病外治,你要给我倒车让道,你要怎么怎么样,但是什么理由呢?WHY?为什么?它和我哪一个缺乏相关?和我缺乏不相关,我为什么要听你的?

这是绝大部分营销面临最重要的现状。

所以这时候我们应该想一下,过去的消费者不用**治病,他们用什么呢?很明显对中医感兴趣的人,可能会吃中药。那么这时候我们应该想一下,吃中药这些人有什么未完成的目标呢?吃中药有什么缺乏感?理想和现实之差有什么呢?

比如我们随便说几个,中国传统里的观念有一个,是药三分毒、见效慢。所以我觉得其实**的本质不是什么内病外治,它是一个非药疗法,就是不用药来治疗。那么这样它更可能的与人的一种天生的缺乏感建立联系。这样的话,消费者更容易觉得我们比较懂他,我们要做的东西和他是相关的。

再比如说婚恋网站。我发现婚恋网站最常用的套路就是,激发别人的缺乏感。它们常常利用别人来激发我们的缺乏感。比如它们说,“又有朋友结婚了,明明你更优秀“、“你的同事结婚了,明明你的条件更好“等等。

总之,绝大部分的失败都是因为我们说的东西和别人缺乏感无关。所以营销的第一个问题,就是当你要开启一个营销的时候,你要增长需求,因为别人越需要你,你的营销越成功。所以我们应该每天都要研究,如何让别人更需要我们的产品、我们的服务。

这时候我们要搞明白,人到底有哪些缺乏感呢?

其实心理学当中有说到了很多,比如说马斯路需求、麦奎尔的心理动机、渴望相关的理论,然后还有消费者动机模型、消费者决策模型等等。无所不包,无所不含,太多了。

如果我们要搞明白,这不是一次分享能搞明白的事情,这是一个学科、一个学位要搞明白的事情。那到底怎么解决呢?

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简单的方法,去抽象、概括并利用如此之多的心理。

一个人走过来或者一群??颜咦吖?矗?颐蔷鸵?此?父龇矫妫?赐暾饧父龇矫妫?绻?愣运?愎涣私猓?阃??梢哉业秸嬲?娜狈Ω小R蛭?狈Ω欣醋杂诼洳睿??员局噬涎罢业木褪牵?lt;strong>不断的寻找消费者的A减B。

下面分享一张表,叫消费者落差表。来帮助大家定位缺乏感来源,听声辩位。

表格中所采用的分类,是按照消费者看待自我的视角进行的分类。我们把它分成5种非常关键的视角。你会发现所有激发缺乏感的理论方法,基本上都来源于这五种视角。

视角

心理状态

落差来源

对应心理

第一个视角,是任务的视角。就是消费者如何看待自己,以及我们看待消费者的方式。

我们把消费者理解成任务当中的人。比如一个消费者走过来,我们第一个想法就是,他在做什么任务,这个任务有没有什么问题。

视角

心理状态

落差来源

对应心理

任务

完成一件事

完成-(减)完不成

目标趋近,目标阻碍等

心理状态实际上就是完成一件事,好多成功的营销案例,都是来源于对任务的分解分析。

落差的来源,A减B,就是完成和不完成,这个比较简单。

对应的心理有很多,比如说目标的趋近,目标的阻碍等。

基于任务的视角,就是消费者想要完成一件事。可利用心理:目标趋近,目标阻碍。就是消费者对目标的感知,快完成目标的时候那一种迫切需要完成目标的感觉;以及没有办法达到目标的时候,被什么东西挡了一下这种感觉。

我们如何利用这种感觉,做消费者日常的任务分析、目标分析,就非常的关键。

举个例子。之前有心理学家做过目标调整的实验,这个调整的实验主要是针对企业当中销售人员做的,你要帮销售人员不断地实现他的目标,打电话销售,问要不要买。但是销售是压力极大的事情。实验中采用了动态设置的设置这种,每次都差一点点就能完成的目标。通过各种方式判断,你今天差不多能790单,那就给你设置一个800单的目标。如果你是750单,就给你设置一个760单的目标。总是给你制定一个总是加一下班,再努力一下,这个目标就能完成的这种感觉。结果实验发现,这种感觉就可以大幅度的提高销售员的工作效率。这个特别像什么呢,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,大家就能明白,特别像以前马车时代,在马头上挂一个胡萝卜,总是感觉距离胡萝卜很近,只要再努力一步就能吃上那个胡萝卜了,这就是目标趋近心理。

有很多的营销都是利用了这个心理。之前看过一个内裤的品牌,我记得他的广告就是什么,花了十天的时间,换了五辆车,约了几个咖啡厅,还有一秒就见到女神了,这是一个典型的约炮的一个场景,结果却发现穿了一个很LOW的男士内裤。其实就是利用一种目标阻碍,就是你距离最终的目标就差一点点,阻碍点在哪里呢?感觉不能输给这样一个东西,比如刚才说的内裤,然后把它补上。这就是利用消费者特别想完成一件事。

既然消费者有这样的心理,我们营销人要做什么呢?

就是我们常说的消费者任务分析。

我们接触到营销案例的时候,往往基于任务视角是最多的,就是消费者在使用我们的产品的过程当中,之前之后都经历过哪些任务,这些任务有哪些是很难完成的,然后就做洞察。

传统上营销经理非常善于做这一点,举个例子。

很多年前的诺基亚,那时候它们还是非常成功的。大约十年前吧,诺基亚为了进入印度、拉美和非洲这样的市场,开发一款手机。当时这款手机,我记得好像是1000或1001,反正这款手机当时在这些市场销售得非常多、非常火,五六倍于当时的摩托罗拉。但是当时的摩托罗拉推出的手机,并不比诺基亚的差。但是为什么诺基亚会卖的这么好呢?因为当时诺基亚做了很多摩托罗拉很难理解的事情。

比如说诺基亚允许一个手机的用户,可以保存多个通讯录这样的设计。我们会说,这不是有病吗?我为什么要保存多个通讯录?大家觉得是为什么呢?

可能站在当下中国这个环境下来说,可能是为了躲避一些谁的审查,很多安全手机打这个概念。搞两个通讯录,一个藏起来,一个给老婆看。但是在拉美这种市场其实没有中国那么强的这种文化。

实际上是诺基亚发现当时拉美或印度这些市场,很多人买不起手机,所以他们很多是三、四个人,五、六个人共用一个手机,这就意味着每个人的通讯录都不一样,所以你要保存多个通讯录。身在美国的摩托罗拉无法意识到这些问题,他们太有钱了,无法意识到这些问题,所以无法做任务分析。

总之,我们在做营销方案之前,要先做消费者任务分析。要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,消费者在使用我们产品过程当中,面临哪些任务?他距离这些任务的完成?还差多少?我们如何通过满足他的任务,然后来获取消费者的支持?

视角

心理状态

落差来源

对应心理

任务

完成一件事

完成-(减)完不成

目标趋近,目标阻碍等

好。第一个是基于任务视角的,现在走来一个消费者,第一反应是什么?先调查做哪些任务,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。

比如我们做购买厨电任务分析,这里面有很多环节,比如说了解他的预算、了解他的装修进度、了解他的橱柜风格、家装风格等等。

总之要了解消费者的全部任务流程,画出来,认真做分析。这就是基于任务视角。 

第二个视角,基于时间的视角

视角

心理状态

落差来源

对应心理

任务

完成一件事

完成-(减)完不成

目标趋近,目标阻碍等

时间

考虑未来和过去

现在-(减)过去/未来

恐惧、稀缺、求新、怀旧、经验等

消费者不仅仅是任务当中的一个人,还是时间这个维度当中的人。

比如吃饭,这是一个任务,比如我去看病,也是一个任务,我要去打车,也是,这都是基于任务视角来分类。第二个视角是基于时间的视角来分类。比如走过来一个人,我不仅仅要了解这个人,他每天干什么任务,比如他选购厨房的时候分为哪几个环节,我还要看这个人下一步,也就是预期到不远的将来想要做什么,还有他过去的经验是什么。这相当于一个人走过来,我们就坐上了时光机,纵向的去了解他。

还有他的落差来源来自于什么呢?来自于他现在减过去,或现在减未来。

对应的心理非常多,比如说恐惧、稀缺、求新、怀旧、经验等。

比如说现在减未来,其实典型对应的就是稀缺,恐惧这些心理。所有的恐惧其实都是利用人对未来的预期。看过恐怖片的都知道,主人公在和鬼打架的时候一点都不可怕,最可怕的就是我们在预期到要有鬼的时候,最可怕了。还有稀缺,比如今天不买,明天就过期了,或仅限今日购买等等。

还有经验,就是过去我做了一个事情,现在不想犯同样的错误了。所以我们想一下,这个人过去已经犯了什么错误,他有哪些沉痛的经验,我们把它利用起来。比如微商的广告,说曾经错过淘宝,现在不要错过微商等等,这类的广告。

还有就是一些网络游戏公司,也非常善于利用这一点。大家都知道时下最火的手机游戏是王者荣耀,那么一些小的游戏公司广告就这么打,继王者荣耀后,又一力作!搞得好像王者荣耀是他们公司的一样,这也是非常典型的利用经验心理的案例。

再比如说有的广告这样说,传统的创业方式已经过时了,你现在需要一个APP来创业,这就是利用人们求新的心理。

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做?如何分析消费者的预期和经验呢?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四象限图:

营销人:预期分析、经验分析

将来,过去,基于时间的。

利用消费者喜爱的一个东西,利用消费者厌恶的一个东西。

将来厌恶的东西,恐惧。过去厌恶的东西,利用他的经验,比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。

将来喜爱的刺激,消费者想要追求新潮的。利用过去喜爱的刺激,怀旧心理。

走过来一个人,我们可以想象他是在时空旅行,从小学一直到他不远的将来,这个人过去有什么惨痛的经历,我们可以利用的。这个人未来有什么恐惧,我们可以利用的。比如说在不做什么就晚了等等。

这就是第二个维度的视角,时间的视角,它的关键就是考虑未来和过去。

落差的来源就是现在减去过去,或减未来。

对应的心理如恐惧、稀缺、求新、怀旧、经验等。

视角

心理状态

落差来源

对应心理

任务

完成一件事

完成-(减)完不成

目标趋近,目标阻碍等

时间

考虑未来和过去

现在-(减)过去/未来

恐惧、稀缺、求新、怀旧、经验等

我们会发现,除了任务当中的自己,时间流当中的自己,然后剩下的还会有什么?

我们有个学科叫社会心理学,就是人与人、人与社会的交互。所以第三个视角就是关系当中的自己,我不仅仅光是拿任务和时间来定义自己,还以关系来定义自己。

我是一个2017年的人,这是拿时间定义自己。我是一个正在分享的人,这是拿任务定义自己。还一个就是关系当中的自己,比如你是谁的老婆、你是谁的丈夫等等,这是用关系定义来自己。

视角

心理状态

落差来源

对应心理

任务

完成一件事

完成-(减)完不成

目标趋近,目标阻碍等

时间

考虑未来和过去

现在-(减)过去/未来

恐惧、稀缺、求新、怀旧、经验等

关系

跟某个人的交互

别人-(减)自己

亏欠、结识、互惠

心理状态就是跟某个人的交互。而落差来源就是别人减自己。典型的心理有很多种,比如亏欠、结识、互惠等等。

举个例子,之前看过一个社交软件的广告,就是利用人与人之间交互结识的这种心理。广告是这样说的,发现正在喜欢你的人。它不是发现你喜欢的人,而是说发现正在喜欢你的人,这非常的巧妙。这就像一个彩票的海报,说你现在有500万存在这里,它有个密码,两块钱猜一次。和社交软件的广告是一样的,发现喜欢你的人。

其实我们利用的是,消费者在跟其他人交互过程中,产生的社会情感连接。那么,我们如何巧妙的利用别人的力量,去影响我们的消费者呢?

我们可以假想一下这个画面,我们在和消费者一对一,我们利用时间、利用任务,打出去好多炮弹,进攻不了他怎么办?拉帮手啊,呼叫空中支援。这个人搞不定,可以去搞定**,搞定她孩子。

举个例子,就是大家应该看过这样一个非常典型的广告,是一个香港房地产的广告,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,新房预售开启之后,当时很多人都预测到房价还会跌,所以很多中产阶级的人都没有买,甚至租房子住。

这时候房地产广告就直接表达说,我们的房价还是会涨的,采光非常好,结果就是没有人心动。搞不定你,怎么办呢?呼叫支援,去搞定他们的孩子。

后来的广告换了,大体的意思是说,孩子的童年只有这几年,你想让孩子人生中最美好的这几年,在香港这样大都市的出租屋里度过吗?然后这样的广告一出来,房子卖的非常好,实际上就是利用了孩子的力量去影响父母。

再比如说,古代打仗之前都会进行动员,说为了我们的国家,大家冲啊,然后给多少多少金币。因为有时候战争比较惨烈,给钱也没用,因为无福享受。那汉朝的时候萧何是怎么办的呢?他也是直接撒金币,然后就说,“如果我们不冲上去,我们的妻子就会被人凌辱,我们的孩子就会被人杀害,被人**“。这就是调用了关系的力量,然后战士就疯了一样的向前冲。

这几个案例,其实本质上就是说明了一点,消费者在与别人产生交互的过程当中,他会产生一个情感连接,我们要巧妙的利用这一点。

那么如何做呢?我们要做的就是,关键决策路径分析

举个例子,像体验类产品、保险类产品我们很难感知它们的价值,它的销售其实基本上都来源于关系链。就是你看所有的人寿保险的广告,全部都是说,为了你的孩子、为了你的家人。它实际上就是调动母亲为了孩子买个保险,在调动妻子为了丈夫买个保险。好多这种我们很难感知价值的产品,它的关键的决策实际上是在“关系当中的自己“。

这就是第三个视角,关系的视角。 

那么下面分享第四个视角,群体的视角

视角

心理状态

落差来源

对应心理

任务

完成一件事

完成-(减)完不成

目标趋近,目标阻碍等

时间

考虑未来和过去

现在-(减)过去/未来

恐惧、稀缺、求新、怀旧、经验等

关系

跟某个人的交互

别人-(减)自己

亏欠、结识、互惠等

群体

群体的参照

群体-(减)自己

渴望、从众、回避、融入等

群体的视角其实是利用了群体的参照,人除了在社会互动当中除了和某个人互动之外,其实还在和匿名的群体进行交互。因为我们社会中的每个人,其实都是属于某一种群体。比如说我是单身群体、男性群体、爱听音乐群体等等,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在受各种各样群体的力量所影响。

落差的来源是群体和自己的落差。

典型的对应心理有:渴望、从众、回避、融入等。就是对一些群体的渴望,对一些人的这种从众,四个小伙伴三个用欧川集成灶,那么我不用欧川就不是他们小伙伴了。

还有对一些我不喜欢群体的回避,还有对于我自己正在做的群体的融入。比如说你是一个勇士队的球迷,为了让自己更好的融入,你会在看球的时候你会穿上勇士队的衣服。

举个例子,这是一个发生在大约两三百年前,德国皇帝是如何说服群众种土豆的。因为在当时土豆被认为是一个非常低级的食物,很难说服别人去种。所以这个聪明的皇帝就颁布了一个法令,就是规定平民不能吃土豆,只有贵族才能吃,才能种。然后派一些士兵去镇守贵族种土豆的园地,很多平民就开始觉得土豆一定是非常好,非常高级的食物。在形成这种舆论后,皇帝就放松了这个法律的限制,平民也可以种土豆。然后民众皆大欢喜,所有人都开始种土豆了,皇帝通过这种方法巧妙的完成了土豆的普及。

其实我们可以发现,皇帝就是利用了民众的从众心理,利用了普通民众对于贵族的渴望和参考。所以当我们利用这种群体的力量的时候,可以很好的激发并利用民众的缺乏感,说服民众去种土豆。

而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的营销案例,并没有很好的利用这种力量。比如说转基因这项技术的推广的不利,我觉得很重要的原因第一个就是转基因的名字起错了,一听这个名字就很恐怖,还不如叫什么优选粮食,或精选良品。

因为转基因它其实本身是一种优选机理,跟自然淘汰一样,只不过我们通过技术加快了这一速度。然后转基因最大的贡献实际上是降低了生产成本,就类似于土豆,它一亩地可以养活更多的人,它比其他好多作物成本低。

因为成本低,民众会觉得这是一个骗局,反而不能接受转基因。

如果我们严控转基因产品的销售,比如涨价销售,然后再包装成什么品牌,当成礼品之类的,进入这样的市场,让大家觉得这是非常昂贵的东西,在逐步的慢慢降价,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方式应该会比现在的接受程度更好。

一个东西实际的贵贱,和被感知的贵贱其实是两回事。前者更多受科技的影响,后者更多受营销的影响。比如在拿破仑时代,拿破仑所有的将领都用金碗,而只有拿破仑用铝碗,以体现他的尊贵。因为在当时,冶炼铝要比冶炼金难多了。

再比如说一两百年前,当时在欧洲非常流行的创业项目,也是共享经济,那个创业项目叫共享菠萝。因为菠萝在当时的欧洲也是非常昂贵的东西,大部分家庭买不起,所以有亲朋好友来访问我的家庭,为了体现家庭的富贵感,就会进行菠萝租赁。然后就有很多的菠萝租赁公司,我租一个菠萝放在桌子上,体现我家有菠萝,比较尊贵。

总之,人对一个东西贵贱的感知它会变化,受群体、受科技等多方面的影响。

所以,人除了是任务、时间、关系当中的自己,还是群体当中的一部分,他会参照群体当中的行为。他的落差来源就是,群体有哪些而我没有。或者我有哪些,而群体没有。那么他可能有优越感、挫折感等之类感觉。

对应的心理是渴望、从众、回避、融入等一些典型的,人在群体里当中的一些心理。

通过这样的分析,我们也可以识别一些人的缺乏感。

所以这时候,又有一个人走过来,我们识别他缺什么,有可能是他缺乏在群体当中的一个位置,他想融入一个群体。

好,这就是第四个视角,群体的视角。 

第五个视角,也最后一个视角,角色的视角

视角

心理状态

落差来源

对应心理

任务

完成一件事

完成-(减)完不成

目标趋近,目标阻碍等

时间

考虑未来和过去

现在-(减)过去/未来

恐惧、稀缺、求新、怀旧、经验等

关系

跟某个人的交互

别人-(减)自己

亏欠、结识、互惠等

群体

群体的参照

群体-(减)自己

渴望、从众、回避、融入等

角色

自我角色对比

角色-(减)自己

角色、一致性等

角色是什么呢?其实就是消费者的自我,一个人的自我。

那么他的心理状态是,我认为我的角色和现实当中自己的一个差别,角色减自己,利用的心理有角色感、一致性等这类心理的感觉。

消费者很容易受到角色影响,并作出符合角色的行为。

这种感觉在很多时候都可以用到,举个例子,如何说服别人负责任。作为一个管理者,需要带领团队去完成一些艰巨的任务。比如说,一个项目负责人他的进度落后了,一般这时候很多人都会采用直接的说服方式,说,“你怎么这么慢呢,能不能加快一下进度,你其实可以做的更好“等等。我们发现往往采用这种方式,行动力并没有真正被调动起来。

那么如何才能做的更好呢?

我们可以分析得出,刚才的对话应该是说服的方式错。管理者调动的是他任务当中的自己,把他放到任务当中去了。任务是我们刚才第一个讲的,分析他的任务,他遇到了哪些困难,导致进度落后了,这是任务视角。但实际上我们还可以用别的视角,比如角色视角,我们可以换成这样说,“作为一个项目的负责人,你现在的这种行为显然是不对的“。

我们就会发现,这种说动的力量就会变强,因为我们不是直接针对的他,而是这个角色,比如项目经理这个角色。这样就激活了一个人的这种角色感,作为一个项目经理,你该怎么样去做。

因为人很容易受到角色影响,并作出符合角色行为。

再分享一个心理学实验,就是斯坦福监狱实验,它还被拍成了电影,有兴趣的可以去找来看看。这是一帮斯坦福大学教授做的实验,他们找了一群比较好的大学生,让他们扮演监狱中的角色。道德感很强的就让他们扮演狱警,给他们很大的权利,结果发现狱警变坏了,然后他们也开始学会抽打那些由学生扮演的犯人。

因为就像刚才所说的那样,人很容易做出,他所扮演角色所期许的行为。

所以很多时候,作为一个营销人,我们要分析人的缺乏感,我们要想这个人的角色是什么?我如何帮助他去完成这个角色,如何帮助他提升这种角色感。好多产品的销售,其实都是来自于角色的彰显和角色的提醒。

举个例子,比如之前我看到过的一个产品,孕妇的防辐射服。我感觉非常奇怪,也弄不明白的就是,为什么很多知识型的孕妇会买防辐射服。因为我们知道,看电脑看手机会有辐射,其实我们生活中最大的辐射源是太阳,太阳光电辐射。因为所有的电磁波都是辐射,手机或电脑的辐射危害其实比太阳光还要小。太阳光还会让你变黑,而手机有更长的波长,基本上它更没有什么影响。那怎么还会买防辐射服呢,又不是核辐射。

其实我们从营销人的角度分析,会发现这些人本质上追求并不是防辐射,本质上是角色追求。她其实是想证明我是一个孕妇,当她穿着防辐射服走在街上的时候,意味着别人要让着她。

很多营销本质上都是在攻击人们角色的需求。我们每一个人内心都需要穿一种制服,需要扮演一种角色。而作为营销人,首先要做的就是消费者的自我认知分析。

这时候又有一个人走过来了,你觉得他是谁?他自我认知是什么,换成一个典型的句式就是,作为一个某某某,你应该怎么样怎么样,激活它的角色感。或者作为一个某某某,你怎么能这样呢?

很多营销的广告都是主打这个,比如之前我看到过的一个电商广告,号召大家去买这种品牌折扣服装,内容是这样的,“26岁之后别再穿便宜货了“。像这种互联网创意广告非常有针对性,它判定你是18岁,那么他的广告内容就换成,18岁之后别再穿便宜货了。这种广告实际上就是激活别人的角色感,我已经到这个年纪了,不能再这样了。包括最开始分享的司机让车的案例,也是激活角色感,作为两个人当中只有你是专业的司机,你应该怎么样做。

好。以上就是消费者非常典型的,5种缺乏感的来源。

因为只有识别了消费者缺什么,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营销工作。因为我们不能帮消费者去完成他们本身不想做的事情。他本身不缺乏这个东西,你给他提供更多也没用。如果他已经吃饱了,给他提供更多的米饭是没用的。如果一个大学生只是想通过考试,你给他搞一个在线教育平台是没用的,还不如给他搞一个工具,能快速的抽离教材当中的关键词,帮他快速记忆通过考试。

我们会发现,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想完成的事情,而且每一个人都不一样。我们的营销更多的帮助消费者完成那些他想完成的事情,去识别他的缺乏感,去寻找消费者真正的A减B。

在实际生活中,大家都会犯这样的错误,错把营销人看待的世界等同于消费者的世界。

在营销人的世界,我们眼中的世界是这样的:我要做成本控制、我要做营销、我要研究竞争对手,把他拉下来。我要研究一下投资,我要管理。现在人心不齐,团队不好带怎么办。我还要找人,要管那么多的事情,这是我们日常要管的,这是我们眼中的世界的样子。

但是,如果我们只看到这样的世界,我们是看不到消费者的。

所以我们真正要了解的不是这个世界,而是消费者眼中的世界。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,而是要按这样一个方式去看待:对面走过来一个人,我们立刻进行分析,这个人任务有没有出问题。

比如说我们是提供开放式厨房解决方案服务的,消费者想完成一个什么样的任务,是厨房太小想做开放式厨房吗?而这个人任务有没有问题?

然后群体视角分析,他的同事、朋友是不是都已经买了集成灶,或者他感觉他同事打算在买集成灶?是不是装修的时候都选择了做开放式厨房,是不是自己不做就感觉落后了。

角色视角分析,他现在是个什么角色,她是不是想扮演一个称职的老婆?一个爱老婆的丈夫?还是想扮演一个其他什么样的角色?

时间视角分析,他预感未来会有什么危险?集成灶安全吗?未来想变成什么样?抽烟效果可以一直保持吗?

过去已经惨痛失败了,有哪些经验?传统烟机用了这么多年,有哪些惨痛经历?等等。

欧川的营销九部曲,第三步是探测需求,第四步是放大需求,推荐产品。一个人进店,我们就按照这个五个维度去进行拆解、分析,有这么多方法,我相信大家至少能找到1个。

所以,营销的第一步就是寻找缺乏,去寻找别人有哪些没有实现的目标。

开始的时候,与大家分享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模型,需求三角:缺乏感、目标物和能力。这里给大家提供一张更简单的表,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需求三角。

缺乏感

目标物

能力

决定因素

人性

机会

利用人性

缺乏感的决定因素就是人性。我们长时间的进化,上百万年的进化,已经形成的一种行为习惯,已经形成的一种思考问题的逻辑。我们长时间的进化,让我们养成了从众的习惯,比如说古代

【延伸阅读】

欧川集成灶 欧川集成灶 集成灶厂家大全 2025-11-14

招商加盟区域查询

  • 1分钟前浙江杭州市 周女士查询了品牌招商区域
  • 3分钟前湖南长沙市 胡先生查询了品牌招商区域
  • 2分钟前辽宁大连市 杨女士查询了品牌招商区域
  • 4分钟前北京 肖女士查询了品牌招商区域
  • 5分钟前云南昆明市 王女士查询了品牌招商区域
  • 7分钟前福建福州市 李先生查询了品牌招商区域
  • 8分钟前湖南长沙市 蒋先生查询了品牌招商区域

用户信息授权确认书(仔细阅读)

欧川集成灶加盟预算及利润

帮您快速计算加盟欧川集成灶需要多少钱?

预算总价

*以上投资费用为预估,可能会与品牌实际情况所有差别,具体以品牌公布为准,结果仅供参考。

用户信息授权确认书(仔细阅读)

  • 1分钟前,浙江杭州周女士获得详细加盟预算
  • 3分钟前,辽宁大连杨女士获得详细加盟预算
  • 3分钟前,北京袁女士获得详细加盟预算
  • 4分钟前,云南昆明王女士获得详细加盟预算
  • 4分钟前,福建福州李先生获得详细加盟预算
  • 5分钟前,湖南长沙周女士获得详细加盟预算
  • 8分钟前,广东韶关赵女士获得详细加盟预算

感谢您的提交

加盟管家会在1个工作日内致电联系您
请保持手机畅通

X
X

信息已成功提交

稍后一对一专业客服将回电给您,免费提供品牌咨询服务,具体加盟预算请以厂家报价为准。

X

加盟费用计算中

稍后会有客服与您联系,并提供详细加盟预算供您参考,具体加盟预算请以厂家报价为准。

X恭喜

您离千万财富又近一步

您的投资加盟信息,我们已经收到,
稍后您的专属招商经理会与您联系,
请保持手机畅通

X

信息已成功提交

感谢您的支持与信任,我们会在收到您加盟信息后第一时间与您联系。请保持您手机的畅通!

其他人还关注了这些品牌

分享到
微信好友 微信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

感谢您的提交

加盟管家会在1个工作日内致电联系您
请保持手机畅通

X

感谢您的提交

加盟管家会在1个工作日内致电联系您
请保持手机畅通

X

感谢您的提交

您的评论已经提交审核

X